你知道台灣第一家印度餐聽aka麥可傑克森來台特別指定的料理嗎?
麥可.傑克森曾在1993、1996年兩度訪台,並叫「坦都印度餐廳」的外送,資深員工蕭淑倰回憶:「老闆的印度朋友在香港經商,與麥可相識,經這位朋友介紹,麥可初次來台下榻晶華飯店時,訂了坦都炭烤雞腿、咖哩蝦、印度奶油雞片及蒜味烤餅;第二次來台,還送到機場,讓麥可直接帶去高雄吃。」(節錄自壹週刊影片介紹)
日前在臉書動態牆上看到朋友在一家餐廳的照片突然讓我眼睛一亮,倒不是因為看起來多特別,而是打卡的餐廳名-各種回憶瞬間湧現。
回---憶---殺---開---始
我中二年間是有點自以為是的文藝系少女。喜歡俄羅斯海豚音王子Vitas不說,還特地到西門町佳佳唱片行跟團訂購了他幾張只在俄羅斯發行的專輯。除此之外,也熱愛逛雙連捷運站附近的上揚唱片,蒐集了許多張Putumayo出品的世界音樂以及World Music Network和Rough Guide Series 聯合出品的The Rough Guide to World Music 系列的各國音樂(真心感謝我媽對我愛好的大方資助)。可能是我對西洋流行音樂啟蒙的不算晚(國小五六年級就熱愛邦喬飛,國中英文啟蒙曲是Maroon 5的This love — 啊 時代的眼淚),聽hito流行音樂每周排行榜跟MTV很快地到了高中這些對我就不夠了。
開始向英語世界以外文化探尋的我,除了音樂,也透過異國美食在小小的三點一線(學校-家-補習班)世界外窺看遼闊世界與神秘異國。吃對我向來是最具驅動力的本能,在那個撥接上網的年代我還不知道做研究就已習慣在網路上尋找異國料理。
從入門義大利菜開始-天母老店[大爺義大利餐廳]-迄今已三十多個年頭,到南僑集團旗下在遠企旁開的俄羅斯餐廳Salt&Bread(現已遷至麗水街),乃至於當年台北唯一一家摩洛哥餐廳卡沙諾瓦(在天母,今已歇業),而南亞料理,就是合江街的坦都印度餐廳了。
跳-----回-----來
真要說當年點了甚麼主菜我還真想不起來,不過既然餐廳名有個坦都,窯烤咖哩雞塊跟馕餅應該都不會錯過。然印象最深刻的卻是裝在小玻璃盅,浸在糖漿裡的印度甜球Gulab Jamun了。吃慣西點的我,對於鬆軟或是扎實的蛋糕體組織並不陌生,但對於已經是甜味麵團類的東西在糖漿裡泡得溼透,著實是讓我困惑的口感… …
這東西我吃不懂啊啊啊
誰知道在十年後的今天我會對這類料理這麼習慣?還開了一個介紹印度家鄉味的部落格啊
另外特別有印象的是招呼客人的老闆,有點肚子的典型印度UNCLE身形講的是一口流利的中文,我跟我媽都忍不住讚嘆他中文講得真好-我想他也聽習慣這類稱讚了吧。門口擺著濕婆神神像,餐廳內淡淡的印度薰香,溫暖的燈光呼應著優雅的室內裝潢,營造出一種我心目中印度貴族用餐的質感。多年以後的今天記憶猶新。
從沒想過四五年前開始會因為瑜珈,一腳踏入在台灣的印度圈,這些年吃遍台北各大印度餐廳的我,似乎再也沒聽過坦都的名字從印度朋友口中說出。也因為許多在台灣待久的印度朋友前仆後繼踏入餐飲這領域,每天打開社群網站就是一家家更新更好更特別的宣傳,都已經忘了十年多前的初心在何方。
直到前幾天看到今年年初才成為臉友的中研院朋友的Instagram — 原來坦都一直都在啊。留言刷一波存在感(「這也是我在台灣吃的第一家印度菜!」)之後,好奇私訊朋友怎麼知道這家餐廳的。畢竟我這位朋友剛來台灣也還沒到一年,而許多這梯的朋友,最愛去的餐廳不外乎馬友友、Saathiya或是Thali之類;一方面因為這些餐廳老闆相對年輕,深諳社群與行銷,另一方面他們也經常與印度社群活動合作,所以這些年算是滿活躍的代表招牌。
我這位老饕朋友算是我認識的印度朋友中的異類 — 他不僅吃豬吃牛,他還提議跟我去華西街吃蛇;很巧的就跟他約了一個華西街毒蛇研究所,意外見證了在今年結束營業、頗具地方歷史意義的店家的最後的日子。(想想也是有點小感嘆)不同於其他印度人在台灣還是習慣吃印度料理,我這位朋友反而是覺得在國外應該多吃當地的料理。因此在知道他對坦都的熱烈讚許我感到相當意外,他甚至說:
這是我在台灣吃過最道地最好吃的印度菜。
好奇稍微查了一下發現,坦都何止是我個人第一次接觸的印度菜,它還是台灣第一家印度餐廳,也是印度台北協會剛在台灣成立沒多久時聚餐的首選:更是已故世界巨星天王Michael Jackson來台特別指定的餐廳啊啊啊!!!
從沒想過今年會用這樣的方式和自己的初心重逢。感覺應該找機會再訪了啊!希望可以順便跟老闆合照紀念一下
餐廳資訊:坦都印度餐廳
電話:02–25099853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合江街73巷10號1樓(近中山國中捷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