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邂逅印度,在倫敦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發現最近本版冷清許多?如果有,那我想在這邊先謝謝你~最近除了台北主要印度節慶告一段落之外,還有就是今年因為工作關係,無法去印度台北協會今年在桃園火車站舉行的春漾嘉年華捧場。在下一個重要活動-泰米爾新年慶典-來臨之前,這邊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本次因公出差前往倫敦,順便考察印度飲食的心得,微微地刷一波存在感。請大家繼續追蹤不吝拍手嘿~
向來都明白倫敦是一個國際大都會,充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但直到真的來到倫敦,無倫是搭地鐵還是走在街頭都還是滿驚訝於這種族的多元。這點真的有呼應到英國最新人口統計:其中倫敦近半人口都是外來移民。
2016年統計倫敦人口數字為 860 萬,生於印度的人就高達 267,000。行走在某些區域時,印度人比例之高幾度讓我誤以為來到了印度。比如四航廈附近的Houselow,我從West Houselow出站對面一條街90%都是印度人的店,來來往往也都是印度人,覺得特別親切!買一張機票去兩個國家呢~
印度移民脈絡明顯,主要始於殖民時代,向母國輸送各種貨品與勞動力。從1857年到1947年,這上百年間印度人對殖民母國的心態也逐漸潛移默化,開始有些許文化認同感;殖民後期許多有錢有權的家庭都喜歡把孩子往英國送,讓他們接受較高等的教育。近十幾年來則和全球移民潮有關。到了2004 年,在約占英國居民總數 8.9% 的外來人口中,占大宗的即是印度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然隨著 2004 年波蘭加入歐盟,英國成為了允許波蘭公民“行動自由”原則的 3 個歐洲國家之一,波蘭人開始大量地湧入英國。結果 2015 年底,波蘭移民人數就蹭一下地超越了印度同胞,成為了英國人口最多的外來人口群體,總數 83.1 萬人,約占全英外來人口總數的 1/10。我想我在Houselow一出來的波蘭超市就是關於這個移民現象的最佳註腳吧。
也因此來英國吃印度菜,也成為我私下列為考察標的重點之一。這次工作結束後,和一位台灣印度朋友介紹給我的英國印度朋友有約。對方也就是上面描述數以十萬計的新倫敦人之一,朋友出生於南印卡納塔克邦,在印度完成學士學位後便到美國研讀碩士。紐約待了八年以後搬來倫敦。工作也是很符合大家科板印象的工程師。
見面前小聊過,於是他便決定帶我去肯頓市集附近的一家印度餐廳吃飯碰面(網聚)。我其實沒有特別的偏好,覺得只要有人帶都好;順便也認識一下當地人心目中的推薦家鄉風味。
肯頓市場距離我住的飯店不算近,我住的Earl’s court 附近也有幾家印度餐廳,連鎖的餐酒館或是獨立小飯館都有,對於這位朋友特別選在Camden Market這家餐廳,我想應該有什麼特別之處。
離地鐵站約莫八到十分鐘路程,位於曼德拉街上的這家餐廳,其實附近滿安靜的,算是市集邊緣的辦公區。土色的磚頭堆砌出一排格局一樣冷冷的公寓,Chai Thali彩色的圓logo在磚牆顯得特別跳,有印度傳統的繽紛卻也有一種現代俐落的設計感,和我預期的印度小館非常不同。
座位區的設計也別具巧思,一區一區的座位用印度大城市來分;德里、孟買、齋浦爾等等城市路牌指示在不同包廂,牆壁上鮮豔的彩繪則融印度國旗顏色於英國國旗線條中。朋友說這家也是當地朋友帶他來的。
有別於其他海外印度餐廳(比如台北)的經典菜式,總以咖哩和餅以及飯為主,這邊還有大約二十多種的街頭小吃可供選擇~我想這就是為何朋友喜歡這邊的原因了吧!來自邦加羅爾附近有名Food Street(大概接近我們夜市概念的小吃街),他最懷念的就是各種熱騰騰香噴噴的現做街頭美味了。在倫敦生活,經常免不了要吃些冷食,有這樣一家餐廳不啻提供遊子少許的心靈慰藉。
作為一個印度(食物)通,看這樣的菜單比看法國或是義大利菜簡單多了。首先,我立刻受到Chaat系列的吸引-那是我第一次踏上印度大陸時最"吃不懂"的食物之一,集合冷、熱、酸、甜、鹹、辣於一體,由熱熱的炸馬鈴薯餃和涼涼的優格以及各式印度沾醬(chutney)組合而成,我不懂的是,如果是熱的脆的炸物這樣泡在醬裡面不就冷了嗎?而且為何是優格?優格不是應該甜點系列的嗎?我姑且接受優格跟炸物是解膩的搭配好了,那你為何又要加辣醬?我不懂啊啊啊-這讓我近十年前的印度初體驗第一次吃到嚇到然後越吃越著迷的謎之風味,至今已成為我最喜歡的印度食物之一。來到英國看到Chaat怎有錯過的道理?這邊推薦心胸跟胃口一樣好的朋友,有空到北印度一定要試試看這道小吃。
另外我們還點了-在許多台灣人心中可能已經開始略有印象的-Pani Puri-這在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裡面出現過,是兩位妹妹在閉關訓練前唯一指定的點心-看著他們一顆一顆地嗑,也讓不少觀眾好奇這小球的美味吧。根據台灣駐印記者aka知名部落客的介紹,
“Pani 是水的意思,Puri 則是指油炸過的餅。
合在一起的 Pani Puri 是一個個小小脆脆的空心餅,印度小販會直接用手戳一個小洞,再放入洋蔥、馬鈴薯、香料,最後舀一口神祕的綠水進去空心餅,就成了 Pani Puri “
一般在印度吃Pani Puri,客人非得得站在攤車前一個一個地吃,沒有什麼帶走的選項。老闆會先給你一個小碟,在你面前用姆指在炸得酥脆的空心橢圓小球上開一個洞,放入馬鈴薯蓉和豆泥,再淋上滿滿的綠色湯汁,然後放在你的小碟裡,你吃完眼前這個才能放下一個。這東西不能放,老闆放你盤裡你就要立刻吃下去,因為這小玩意最特別的口感,就在於入口的那個摸們!當你咬破那薄脆的餅皮,裡面的湯汁在你口中爆破,在唇齒中散發出酸酸辣辣甜甜涼涼的風味,餅皮因為還沒有吸滿湯汁因此還保留酥脆的口感,這樣的組合在台灣小吃中是沒有可以比擬的體驗。
來到英國這樣體面的餐廳,沒有專門做Pani Puri的攤販怎麼辦呢?這邊不禁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店家的巧思:不用放一個醬油碟裝湯汁,讓客人還要斟酌份量;他們直接用shot杯裝好一顆脆球的分量!脆球裡面則先裝好了乾料。客人談得開心了要吃了,就可以好整以暇地拿起酒杯倒進球裡吃。我在台灣還沒遇過這樣的上法!真的是太聰明了啊(麻煩的是洗杯子的員工在此不表)
另外朋友特別推薦了這邊的vada pav-這個我們可以直接稱呼他為印度漢堡的點心,在印度街頭通常會有一個大圓平底煎鍋,鍋中間放著混合各式蔬菜與馬鈴薯的咖哩作為漢堡內餡,老闆會在上面重複拌炒輾壓直至糊狀(或是有人直接用較固態的馬鈴薯蔬菜球充當漢堡肉的概念夾著吃),鍋緣則放一圈像是我們餐包的漢堡麵包,利用鍋子的熱氣加熱麵包,鍋上豪氣的一整塊奶油也增加了麵包的香氣與濕潤度,感覺應該熱量不低,但是是讓人幸福的小東西!
這小吃的名字由來,則和這個麵包有關。pav在印度是”四分之一”的意思,這種用作小吃主要內容物的小餐包在麵包店批發的樣子通常是四個連成一塊;用這麵包1/4來做的點心,就叫Vada pav囉。這道點心也是印度國民美食,每天在孟買 — — 印度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城市,人們要吃上至少兩百萬個這種美味的碳水化合物炸彈。
在倫敦這樣有檔次的餐廳我們當然也不是這樣搞。朋友告訴我我一定要見識看看他們怎麼上菜的-一上桌我真的驚呆了-這哪是什麼印度小吃,這是瑞士起士鍋啊!-餐廳用小小的磁鍋裝著漢堡內餡,下面則用蠟燭持續加熱,麵包則切成一口大小另外上,於是客人就可以優雅地用叉子叉著麵包塊沾醬,一點也不會有噴汁或是弄髒手的困擾呢。
原來小吃也可以這樣創意且優雅地享用!!!這家店讓我非常印象深刻。當然價錢跟印度是不能比啦。不過在室溫不到十度的倫敦四月天,可以享用到這樣熱騰騰且充滿辛香味的印度小吃,也已經夠幸福了。非常謝謝朋友帶我來這邊,兩個(!?)印度異鄉人-一個是在紐約已久比我還不熟寶萊塢的半個美國人;一個是在台北混跡印度圈數年對印度流行比對好萊塢熟的假印度人-彼此透過食物分享心目中的印度,聊著印度時事,是非常難忘的體驗。
聽其他台灣朋友說,我來倫敦必品嘗的印度餐廳是Dishoom-我也是後來回台灣才知道的-這就留給螢幕前的你下次去倫敦鑑定以後再分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