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傳:在本部落格之前
其實我在印度朋友家蹭吃的資歷早在2012年已展開,從北印吃到南印,從東邊吃到西邊;其中特別有意思的活動也會在這邊認真回顧-除了讓有興趣的朋友理解這個企畫的脈絡,也希望能增進大家對身邊印度朋友的了解 ˊ艸ˋ 如果以後真的有機會拿到食譜,我也會放上來跟想要挑戰印度料理的大家分享的!
比起一般對印度人只有籠統印象(比如泰姬瑪哈陵、三個傻瓜、嘟嘟打打打)的人,對印度稍有認識的人會開始有南北之分的概念。不過就像台灣,基隆人不會認為自己跟桃園人一樣,泰米爾跟果亞食物,你去問當地人,也不見得能苟同這種南北的粗略區分。
如果硬要區分嘛,可以說北方受到穆斯林影響較大,清真肉品料理多,同樣的菜色也可在鄰國巴基斯坦找到。而因為氣候影響農作,小麥製成的餅被廣泛應用於主食當中。相較之下,南印度氣候終年溫暖宜人,適合稻米種植,米除了煮成飯,也被做成各種餅啊糕的。椰子被廣泛應用(椰奶椰肉椰子油)還有因為鄰海,也有比較豐富的海鮮料理。而素食比率比起北方相對更廣泛。(套句朋友說的,她也可以吃葷,但是一週裡面她主動攝取素食的比率還是高於葷食。許多南印人也是如此)
去年十月在蟾蜍山舉辦的【南印度香料廚房】若要精確而言,其實是在台泰米爾人為主的南印料理分享活動。
早在大餐準備好之前,就有朋友分享vada給來客墊胃(我稱為印度鹹鹹圈的炸物),然後草地上還有三五人大費周章地準備Briyani;旁邊棚子已準備好咖哩魚排以及熱薑奶茶… … 雖然因為受限於器材所以無法準備我在南印常吃的dosa(大米和黑扁豆為主的麵糊製成的類可麗餅,介於薄脆到薄軟之間的口感)以及idli(米為主的麵糊做成的鬆糕;姑且類比為南印發糕XD),不過其他料理的香氣確實是把我牽引回當年在南印度的氛圍!
我問朋友,有什麼素材在台灣沒辦法取得只能用替代品的呢?她說,椰子油做出來的料理味道不一樣,還有他們也會搗碎椰肉入菜。不過在這邊可能只能用乾燥的椰肉泡開將就著用。
不過有了山上種植的香料,我一個早來的朋友還親自採摘香料植物入菜使用,感覺實在很新鮮!
畢竟大多時候他們在台灣自家也只能用乾燥香料粉吧。能在這場活動吃到飯的朋友頗有福氣。
有趣的是,今天料理的大廚們多為男生。我問Priya(我心目中的泰米爾舞后,每次印度節慶總可以看到她充滿元氣與感染力的演出)說怎麼沒有女生下廚啊。她說她今天穿美美的不打算弄髒 XD 而這些打扮輕便的男生們,可各個都是第一學府的博士或最高研究單位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呢 XD 能吃到博士們的料理不知道可不可以讓我變聰明一點?!Priya說在印度家居生活基本上還是女生做菜多。像他爺爺就完全不會做。但隨著出外求學工作的人變多,越來越多年輕一輩就會學煮飯;他爸爸就會一些。而今天這邊很多博士們,有的是小時候跟媽媽學的,還有不少是來到台灣開始自強的 XD 到了今天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廚了呢。
雖自詡為台大人,也在溫羅汀走跳快十年,然而這天之前完全不知道近在咫尺內就有個世外小桃源。更不知道在一年多過後的今天,我住蟾蜍山的印度朋友會直接在台大這邊開上一家自己的家鄉味餐廳。相信也為台大/台科大越來越多的印度朋友帶來莫大的方便吧。無論是平常沒空煮飯或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只要走幾步路到台電大樓捷運站四號出口二樓的Amma’s Kitchen,新鮮的椰肉做成的chutney、現打現煎的dosa,還有周末限定的芭蕉葉定食,就立刻有回家的感覺,也提供了在研究室與宿舍之外可以慰藉身心的第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