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也有在慶祝聖誕節?
不知道大家上周末聖誕夜過得如何?
新北耶誕城看燈?吃西餐看電影?交換聖誕禮物?
魯妹我往年都沒有這樣的活動,一方面是因為懶一方面是因為服務業性質所以節日都是過了才休息。不過今年意外受中研院印度友人的邀約,參加了一場在他們地盤自己辦的聖誕年末小聚會的活動-也算是解開個人最非典型的聖誕節的成就了(除了dress code以外 lol)-不過我在台灣的印度朋友依舊是印度教為主,所以我們並沒有真的在過基督徒的聖誕(因為我也不是 www)反而是以聖誕節為名的寶萊塢派對 XD
所以,印度人有在慶祝聖誕的嘛?
印度教徒是印度人組成大宗,其次有穆斯林、耆那教等;在這些之後則有基督徒-根據2011年的人口調查,基督徒佔印度2.3%的總人口,約莫2800萬(咦,還是比台灣人口多啊 xD )而且南部的基督徒又多於北部-據信因為基督教傳入印度是在公元52年時由多馬(Thomas the Apostle)傳入喀拉拉的關係。歷史上可考的紀錄則是在歐洲大航海時代的1498年由葡萄牙人引入的羅馬天主教。
南印
不過因為印度地大物博民族多樣性相當高,所以即便是基督徒,各區的宗派與傳統也不盡相同-精確而言,印度基督教信仰是印度、敘利亞與歐洲文化的綜合體;且因基督教傳入的時間不同,所流傳下來的宗教儀節也大異其趣。2015年我初訪喀拉拉也是第一次知道 “聖多瑪基督徒” 的存在-他們自認在公元一世紀就由使徒多馬將基督教傳入這裡;歷史上,聖多瑪基督徒與以波斯為中心的東方亞述教會存在關係。在16世紀,葡萄牙人把聖多瑪基督徒納入天主教的倡議導致了聖多瑪基督徒社群分裂的濫觴,而後分裂出更多教派;各自奉行自己的禮儀及遵循的傳統。
結合印度在地文化的基督教團體,許多依舊帶有(為人詬病的)種姓色彩-歷史上聖多瑪基督徒在當地被視為高種姓,也是喀拉拉邦教育水平最高的群體。(直到葡萄牙人在1599年廢除高種姓基督徒享有特權的規矩)。而在改信基督教後的前印度教徒,仍然保留了原來生活習慣,在泰米爾納度邦,不同種姓甚至有自己種姓的天主教神父;信徒舉行儀式與禮拜位置也不同,領聖餐時要婆羅門領後賤民才可領。
相較南印其他地方,果亞因為葡萄牙從16世紀以來的殖民,深受殖民者文化的影響而顯得比南印其他地方的基督教文化來得更西方;不僅表現在音樂、舞蹈,還有城市相對開放的氛圍(也因此成為國際觀光勝地;是許多歐美遊客初訪印度的第一站),連料理也都深具葡萄牙風情(比如Pork Vindaloo),簡單來說當代的果亞基督教是相對英國化的印歐文化表現。
東北印
除了南印之外,最多的基督徒就是在東北地區了~東北地區地理上與中國毗鄰,在中國所謂藏南/印度的阿魯納洽邦存在著近百年的領土爭議;這地區的人們老實說也許血緣上跟漢人是比較近的-之前有過來自東北地方的印度朋友來台灣,他表示經常對大家default認為他說中文感到有點困擾 😛 -這區的主要居民跟印度人屬不同種族之外也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宗教信仰上亦不同於印度教。
不過比起在南印由中世紀歐洲人經由港口直接帶上岸;東北基督徒大增的則較晚;主要是因為英國殖民的關係。當時在英國殖民統治的地區,建立了不少對窮人荷包友善的基督教學校;隨著接受教育的人們變多,基督教也開始普及於這區;印度東北七姐妹邦(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和特里普拉邦)都以基督教為主流。
在這些地方的基督徒也融入了本地部落文化在宗教實踐,也因此呈現出有別於西方世界以及跟南印基督徒截然不同的異國風情!這邊跟大家分享一首前幾天聽到來自七姐妹邦中Nagaland美麗的聖誕歌曲!可以跟你保證應該是今年你聽到最好聽的聖誕歌曲~~~經由歌詞你也可以看到當地人慶祝聖誕的不同方式以及當地特色飲食~異鄉人/異教徒的我們已受音樂與畫面感動,更不用說是人在異鄉的Nagaland子弟;完全引爆淚點與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