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PONGAL慶祝PONGAL
參加泰米爾豐收節Pongal也有一兩年了,但是一直到前陣子開始有點困惑,诶,好像這跟某食物的名字一樣啊?記得不久前去Amma’s Kitchen聽到老闆對即將啟程前往南印的台大學生說:
"你們出國之前一定要來這邊嚐嚐dosa idli跟Pongal!這些是南印每天都在吃的東西,你們要早點習慣~"
我就在納悶,Pongal到底是我吃過的哪一種東西?明明我看到Pongal在煮的那個我都沒吃到啊~所以想說來做個功課,如果你也對南印文化有興趣,不妨把握即將到來的豐收慶典,吃Pongal慶祝Pongal吧!
先從吃的說起
吃的Pongal 是以米和扁豆製成的燉飯,有甜有鹹。是流行於南印度(泰米爾納度、安德拉邦,泰倫加納邦以及斯里蘭卡還有世界各地有泰米爾社群的地方-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家常米飯料理。私以為有點像台灣的發糕,不是甚麼稀珍料理也不難做,但是對人們來說,分食過年拜完天公的發糕別有意義。對於泰米爾人亦如是。
Pongal字面直譯就是”沸騰溢出”,也體現了烹煮Pongal的意象。吃的Pongal可分為兩種:
- 甜的Chakkara Pongal:正是在Pongal煮的米粥,除了米飯以外,也會混綠豆或椰肉,用牛奶煮米飯並以蔗糖調味(所以看起來是棕色調)。且在豐收節煮這種Pongal的儀式通常是用柴火加熱,在室外以陶鍋烹煮而成,也是獻給神的供品。
- 鹹的Venn Pongal:相對於甜的Pongal,Venn意思是”白色”,主原料包含了米飯還有酥油,鹹中帶點辣,是非常受歡迎的南印早餐菜色-也就是在Amma’s Kitchen吃得到的那個啦~
泰米爾新年慶典
至於節日的Pongal,可以說是泰米爾文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歷史上,因地理條件的關係,泰米爾納杜邦極少受外族影響;不同於在北印處處可見伊斯蘭帝國統治影響後人的穆斯林文化,泰米爾保留了印度教文明最純粹的部分。除了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字,還擁有獨樹一幟的音樂、舞蹈、文學、建築藝術等,就連北印朋友到了南印也常常有出國的感覺 XD。而有別於泰米爾納杜邦以外的地區以排燈節(Diwali; Deepavali)為最重要的新年慶典,在泰米爾納度則以Pongal為最重要的年節。
這個為期四天的慶典 主要的意義是慶祝豐收,是依照泰米爾曆走的;通常對應在國曆的一月14–17之間。始於泰米爾曆最後一個月( Maargazhi )最後一天,第二天就是迎接泰米爾曆第一個月(Thai)起始,全名Thai Pongal( தைப்பொங்கல் )由此而來。
DAY 1
節慶第一天稱為’Bhogi Pongal’,首要祭拜雷雨神因帝拉(Indra),沒有足夠的水分,農作物就長不好,泰米爾社會傳統以農為本,農民看天吃飯,雨神的地位至關重要,所以祭拜雨神是新年第一天的重頭戲。 在這天人們還會進行大掃除,除舊布新以迎接新的開始。 門口地面上也會加上吉祥畫(Kolams),並在圖案上撒入新收成的米粒。
DAY 2
第二天’Surya Pongal’,主要祭拜太陽神,日照對農作物生長不可或缺,因此這天一定要好好跟太陽神打招呼。這天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在家門口外,用最新鮮的米煮一大鍋香甜的Pongal,在黎明時分獻給太陽神 Surya。這天泰米爾人的問候語經常是:「飯煮好了嗎?」。 Pongal原意是“溢出”,所以這天的米粥也要煮至沸騰溢出,象徵繁榮富足。而後全家人以及來訪者一同分食Pongal。(跟我們新年真的好像啊 www
DAY 3
第三天’Mattu Pongal’,祭拜的是牛神-牛在印度教也是聖物-為了感謝神牛在田間辛勤的勞作、提供人們所需的牛奶,人們會為神牛沐浴,並將牛角塗上豔麗的顏色、戴上鈴鐺和花環等裝飾,並準備給牛特別的點心。而上篇介紹到讓泰米爾青年沸騰的馴牛活動(Jallikettu,更多介紹請看這篇)就是這天壓軸。人們將特別準備用於活動的牛犢彩繪並在角上綁旗子、身上纏住禮金獎品,然後把牛放在特定的賽場上,任何參賽者只要能夠馴服牛隻取得獎品,就可以把獎品帶回家。
DAY 4
第四天’Kanum Pongal’,這一天人們休息玩樂也是聯繫感情的日子。大家互相串門走訪親友;家中的晚輩們會向長輩致以敬意,而長輩會給晚輩錢或代幣來保佑他們平安。兄弟給姊妹(或是嫂嫂)禮物表示祝褔,房東給房客準備食物跟小禮物等等。甘蔗是這天最應景的食物。
看了這麼多,不如親自來體驗看看~
隨著這些年認識的南印朋友越來越多,我發現他們跟我們文化跟語言還滿多相似之處~更加覺得親切(而且其實Pongal跟我們農曆年很近呢),如果你以後有計畫要去印度玩或是公司有機會要到印度設廠,不妨自己先來體驗印度文化、認識印度朋友吧!
話不多說,趕緊臉書追蹤 Beyond the food 收到第一手活動消息吧~ 來玩嘛 ლ(´ڡ`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