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9 海洋大學印度文化節 NTOU Thrivarna
記得去年此時受主辦之邀到海大參加海大印度學生會第一次舉辦的南印豐收節,那時基隆大概只有九度,穿上紗麗整個都起雞皮疙瘩消不下去那種冷度。今年算是第二屆,不過主辦單位貌似有更大的企圖心;因此雖然選在和輔大豐收節同天舉辦,但他們這次就不叫豐收節了,改稱 ”Thrivarna”;內容比較像是印度文化節。
海大印度學生不算多,若以印度學生協會組成來看,以來自東邊(西孟加拉)和南部的喀拉拉邦學生為較多數(關鍵)成員;這是本活動有別於我之前參加的其他印度文化活動的特色 — 也是雖然又遠又冷而且還當天撞另外一場活動,我還是想來看看的主要原因。
看下主辦單位給的節目表可以發現,其實表演內容相當豐富多樣,具相當可看性。開場按照印度文化活動慣例是印度古典舞蹈,這裡請來的是近幾年印度文化活動最愛用的古典舞舞者,來自台大的Ammu Sankar演出發源自她故鄉的Mohiniyattam。接下來的演出可分為音樂及舞蹈兩大宗,其中音樂部分除了有學生組成的流行歌曲樂團,還有印度古典器樂演奏-這邊當然說的是常駐台北的塔布拉鼓藝術家Akash (貌似因為疫情近年也沒多少海外音樂家可以剛好在台灣)-還有曾受邀至總統府表演的西孟加拉邦民謠天團 (至少在台灣) Rajat & Tracy,以及來自台北的印度教信仰團體奎師那意識學會(ISKON TAIPEI)帶來的宗教吟唱等。
我個人比較關注的則是舞蹈 — 通常來台唸書的學生大概3–4 年一輪;有的要嘛畢業了申請到別的國家博士後,有的就是因工作繁忙淡出活動圈等。所以每次活動我也會特別留意新面孔,看誰能成為往後兩三年稱霸印度文化活動場的紅人(比如Ammu就是一例)。這次在海大看到了不少跳得滿好的新面孔,也覺得一趟去也滿值得,除了Ammu的Mohiniyattam(摩西尼雅坦)之外,還有一位海大博士生帶來的開場祈福舞蹈、及另外一位喀拉拉學生帶來的婆羅多舞-三者各有不同特色,但都具備一定水準,很是好看。其中摩西尼雅坦對比於婆羅多舞,呈現一陰一陽的對比,可以在同一場活動都看到也能趁機比較兩者風格差異。
這邊再來科普一下,已經知道的朋友可以略過-
同為起源自南方的古典舞蹈派系,婆羅多舞起源自泰米爾納度邦,摩西尼亞坦源自喀拉拉邦,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女巫之舞,為表達女性情感的獨舞形式。舞者隨著音樂的韻律和節拍,以平穩且連續不斷的身體動作循環旋轉、如蛇形般舞動是這舞蹈最大特色;特質較婆羅多陰柔且講究優雅。而作為印度千年古典名著舞論中的舞蹈形式,婆羅多舞調式固定,有許多速度快、難度高之處,許多腳跟蹬地的舞步,較摩西尼亞坦以腳趾觸地來得陽剛而鏗鏘有力。
地方民俗舞蹈形式則包含了古吉拉特邦在九夜節最壯觀的圓圈舞(Garba)以及敲擊木棒的圓圈舞Dandiya Raas、阿薩姆邦的Bihu、泰戈爾詩歌舞劇Rabindranritya、寶萊塢舞蹈重要來源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印度派對舞蹈形式-旁遮普邦的邦戈拉、還有來自喀拉拉以及西孟加拉邦的土風舞等等。真心佩服這些學生的多才多藝~想想我出國能拿甚麼表演展現地方特色呢。流行舞蹈的部分則有來自雲科大的舞王Krishn帶來的寶萊塢串燒、還有台大女孩們帶來的寶萊塢串燒等。
其實光看節目表真的很讓人振奮~ 只是可能這次主辦單位真的想展現的太多了,以至於時程頗為拖沓~ 表定十一點開始,前面第一個小時入場、接著是簡報時間介紹各種印度的好及各邦特色宣傳(喀拉拉、西孟加拉以及喀什米爾等三場! 我還以為自己參加了啥研討會 ˊ艸ˋ),一直到一點半過後才開始真正的表演~ 據說整個活動要結束時都五點了。雖有提供茶點,不過跨中午的活動沒提供便當對被三餐時間制約的台灣人如我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特別是中間還要熬過致詞跟簡報時間,略漫長哈哈哈。不過這也可能也是為了留觀眾到最後的方式吧~等活動結束完才發放便當,這晚餐也顯得有點得來不易(誤)。
可惜的是因為要趕場表演,所以海大不能留到最後,不然那個時間結束和海大活動的標配形成一定是廟口夜市啊~ 下篇來聊聊我的主場~在輔大由台灣泰米爾協會舉辦的豐收節慶典囉
- 整場活動表演請到小林大師的頻道收看:點我看播放清單